close

「法鼓文理學院」啟航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3期,2014.9)

2014 年 7 月 28 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 合併審議會,經過法鼓學校法人代表簡報及審議委員提問答詢,由審議會議決: 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多年的「大願 興學」終於成就;之後,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代表法鼓山向長期協助的教育部致謝, 圓滿各方情義。

今後,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或簡稱為:法鼓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的名義招生。原來「法鼓人文社 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或簡稱為:法鼓文社學群)的名 義招生,將於 2015 年春季開始招收「生命教育」、「社區社群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2015 年秋季入學。

於「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縮寫 DILA)正式 啟航之時,藉此解釋有關中英文校名的緣由與學校發展願景,祈請大家指教。

(一)為何不能以「法鼓大學」或「法鼓學院」為校名?礙於法規或慣例

70 年代的台灣經過石油危機的考驗,產業界對於高級技術人才需求迫切,長達 13 年之久的停止私人興學申請的教育政策,自 1985 年起再度開放,但只限工 學院、醫學院或技術學院。於是,佛教界設立了「華梵工學院」(1990 年招生; 1997 年改名為「華梵大學」)、「慈濟醫學院」(1994 年招生;2000 年改名為「慈 濟大學」)。

之後,政府再開放設立私立「人文社會學院」,於是有「南華管理學院」(1996 年招生;1999 年改名為「南華大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1997 年招生;2004 年改名為「玄奘大學」)之開辦,與 1998 年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核准籌設, 以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0 年招生;2006 年改名為「佛光大學」)之成立, 這是當代佛教界辦學的軌跡。

聖嚴法師為籌辦「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從 1993 年 9 月敦聘李志夫教授擔任 籌備處主任,1997 年 10 月由曾濟群教授接任,2007 年 8 月由劉安之教授接任, 2012 年 2 月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再敦聘曾濟群教授接任。劉安之教授擔任籌備處 主任期間,曾經嘗試向教育部提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直接成立「法鼓大學」的申請,曾濟群主任期間也嘗試提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直接成立「法鼓大學」的申請,但是最後都無法突破如下的法 規或慣例:私立「大學」的成立程序,須經過「學院」階段,具備辦學成效良好, 並有具體績效證明以及校務行政運作制度正常等條件,才能提出成立「大學」的 申請。因此,我們不能直接以「法鼓大學」作校名。

於上述 2014 年 7 月 28 日,教育部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 院」合併審議會時,我們也曾提出以「法鼓學院」為校名的意見,因為比「法鼓 人文社會學院」簡潔之故。但是教育部表示礙於私立學校法第五條:「私立學校 之名稱,應明確表示學校之類別、等級及所屬學校法人」的法規,學校之名稱必 須標示「類別」的慣例。因此我們才提出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的意見,讓 教育部審議會可以通過併校提案。

(二)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重視「博雅教育」小而美的學院

如上所述,1993 年 9 月,「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成立,是由於當時政 府之私立「人文社會學院」的法規開放,讓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可以開展。但是, 鑑於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面臨(一)少子化的社會趨勢,造成學生來源逐年 減少;(二)大學數量(目前已有 171 所大專院校)已經飽和,台灣 62 所公立大 專院校與 109 所私立大專院校辦學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為因應此「生源減少」、「資 源競爭」的情勢,法鼓山體系決定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及「法鼓佛教學院」 兩校整合,以達到「集中資源」並且「發展特色」的效益。

為使兩校合併後,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 5000 人以上 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 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且具備「小 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 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 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 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在英文校名,特別採用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 不是用 Liberal Arts College,主 要是有別於一般以「大學部學士班」為主的 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 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依此實踐學院宗旨:以「心 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立基原「法鼓佛教學院」之佛教學系之博碩學士班,與原「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之「生命教育、社區社群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 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的教學環境,以培養「悲智 和敬」能力與態度以及因應全球化地球村公民之素養與能力的各級領導人才,好比在美國,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聲譽與傑出校友並不亞於哈佛、耶魯等常春藤盟校,例如:蔣宋美齡、希拉蕊柯林頓、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王力宏等。

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法喜(delight)充滿的學園

此外,我們也考慮到「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Dharma Drum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簡稱 DDCHSS 或 DCHSS)中英文名稱有些冗長, 不如「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 DILA)的簡 潔有特色,而且目前台灣還沒有以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博雅教育研究與實踐 型學院)為名稱與發展方向的大學,值得我們一起來努力。最後,博君一「喜」, 我們的校名英文簡稱為 DILA,與英文 delight(歡喜)的發音類似,所以我們也 期待它是一所讓大家法喜充滿的學園。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3期,2014.9)

 

檔案下載大小
「法鼓文理學院」啟航.pdf 388.92 K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