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年 佛教學系碩士班一年級釋常平

很多人問我,出家那麼久了,為什麼想再回到學校讀書?為什麼選擇法鼓文理學院?聖嚴師父說:「究竟我們該怎麼活著,才有意義與價值呢?」自己的思考是,這輩子僅餘的時間,我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楔子

早齋後,打電話給法師,那端的法師似乎覺察這端的思考困頓、講話結巴、表達困難,話語中顯得特別慈悲,感到自己的難堪……。

上課中收到同學的催稿e-mail,在驚慌的心情中,看著上課的景象――老師豐厚的學術內涵,熱忱的引領同學思考,同學們饒富興味的回應老師的提問――身處在佛教學系的學術殿堂,回首來時路……

回溯與展望

聖嚴師父說:「在法鼓山上受教育的人跟一般學校的學生,有所同,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學問要充實、科技新知要懂;不同的是,法鼓山獨有的『心靈環保』理念。」兼具專業與品格的學習,是諸多學校的理念,文理學院力行世出世的「心靈環保」,顯得更為超越。

當年,課堂上,法師講述古印度那爛陀大學的輝煌,而今,文理學院「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對我,似乎就是回溯「那爛陀大學」的學習風氣,往未來看,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菩薩為同學伴侶的願景,似乎也在這裡實現了。

思考與學習

面對師長對於佛學研究的諸多難問,不得不認真思考與衡量自己的佛法學習。杜老師在「數位典藏與佛學研究」上課時提醒,佛學研究在漢傳佛教是從古至今皆有。聖嚴師父說:「佛教在國際間,正在面對著新時代的新現實,加緊腳步,做著適應與復興的努力。…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佛學研究的學習過程中,常常思惟「現代的佛學研究方法,究竟對我在佛法的學習上有何幫助?這樣的學習能如何利益眾生?」

理想與實踐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學習核心能力的養成,「對相關研究領域具有獨立思考、批判、分析與創造能力」,以及「具備經典語言與現代學術外語的基本解讀能力」,是當初衡量就讀文理學院時,覺得自己最迫切需要的因素。

學習佛法的過程,經常感到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缺乏,不能有效思考佛法義理,法不入心的感慨常縈繞在心中。現在,課堂中的學習,深具學術背景的老師,總是能適時的拋出問題,提醒大家思考,佛法聞思修的過程,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而成吧。

閱讀現代的佛法著作,梵文、藏文、巴利文、日文等等是文章中經常出現的語言,內心常想是否能夠有學習這些語言的因緣?現在,因緣已是近在眼前。上課時,老師描述他自己的學習,經常是透過不同的語言,例如巴利文,更瞭解中文藏經中蘊涵的深義。也許有一天,我可以獨立的打開一扇窗,甚至是一扇門,讓我不僅看到,而且能走出去,領略另一種學習風景――透過不同的語言,體會經文中傳達的義理。

結語

走在法鼓山上,心裡有這樣的體會,聖嚴師父覓得一片果園,師長們辛勤的在這片果園中耕耘,園中纍纍的果實,無償供給大家摘採享用。也許享用完了,頭也不回的離開,也許享用時抱怨著一點也不甜,至少,應該記得微笑的說聲謝謝。

我們能做些什麼?帶著這些果實與人分享,帶著大家一起來果園中採收果實,鼓勵大家一起耕耘這片果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