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格消息 ^.^

  學一 生活短片 很讚喔!

目前分類:在校生 校園分享 (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由來即有著一份念想 - 斷斷續續地,或許隱約,或許微弱,或許常常淹沒於生活壓力之中,但很清楚自己對佛法的渴仰,除了領會義理所教,歡喜奉行之外,藉由學術方法論而溯源探真的佛學研究,一直至關重要。然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在各種拋不開的社會責任之間,想要實現「佛學與學佛相輔相成」的理想,誠屬非易。

 

嚮往法鼓文理學院很多年了! 還記得前些年報考時,把細微末節的知識抓得很緊,讀書時深怕漏了甚麼,戰戰兢兢有餘,卻未必見得掌握佛研的要領。今年的因緣,事實上充滿著人們常說的「逆增上緣」,生活跌宕起伏,困境重重疊疊,讀書的心力非常有限。沒想到,反倒像是無心插柳,柳卻成了蔭。身心狀態的壓力,無暇執著忐忑於考試結果,也無力緊抓著特定的目標不放。遇到一個接一個的考驗,只是直覺地提起「方法」,盡可能回到自己的心,一步一步,見招拆招,緩緩前行! 看到榜單的剎那,哭笑之間,看因緣之不可思議,百感交集!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到安身立命的起點

翁曉娟|學士班一年級

 

自聽聞點點坊間佛知識後,深感佛法智慧如海,一直想認識多一點。因種種因緣,我報讀了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糸,法鼓文理學院是法鼓山體系內以大學院為方向而興辦的大學教育,所以學校也有行門課程,例如,早課晩課、禪修課和梵唄課等等。時光飛逝,這幾個月的學習不但修正了我那點點坊間的佛知識,更肯定正信佛法的大慈悲大智慧,是今天人心躁動不安的良藥,是世間迷失紛擾的指南針。課內老師的教授非常專業也富啟發性,課外的出坡、論壇講座、學生活動,在在豐富了學校的生活。山之風景、人之風景,處處是玄機,也是修行。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知道人身難得,能夠知善知惡,人身就有了意義如果又能進一步積極奉獻,自利自他,這就是人生的價值。」——聖嚴法師

學僧聖草,在這十年多來的學佛過程中,佛法伴著我度過歲月;曾經懶怠過,迷惘過,衝動過,也曾經精進、認真過。在佛法大海中戴浮戴沉,有善緣聽到聖嚴師父句話,更況現在能獲得本校的認同,順利進入「法鼓文理學院」學習,完成自己的心願,更有機會受到善知識的從旁指導,更受到法鼓山的所謂環境的教育能夠了解自己去關懷別人,改變自己的人生觀,成長自己,奉獻社會。開始看出了佛法的中心思想、佛法的本懷、學佛的目的,默默審查著自己,至少抓穩了要走的方向,對自己出家的這條路更有信心,更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要走的是怎樣的一條路。

從佛教的文獻學來說,雖然佛教的興起是在印度國家,但是保存佛教文獻,比較最完整是中國漢藏的。因此,研究佛教必須從漢譯論書的資料著手再深研佛法,能更了解佛法,進而讓佛法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為修行的資糧。我們所追隨的是正法,把心平靜下來,於是,因緣足夠踏上了「法鼓文理學院」,一面學佛,一面加學人生社會的教育,相長中提升與拓寬了不少,不是坐著享清福,而是會比以往更加忙碌,要忙著自己內心的功課,要忙著對外的弘法利生,雖然不簡單但不能放棄。佛教的經論是實修者的導師,而非只是一種知識。若以充實知識為目的的研究經論,則縱然精通經論,能說能寫,對於了脫生死,毫無助益,猶說食不飽也!——心法師

在這個階段,每個人都需要不斷的提醒自己,於禪修方面予以密集深入法鼓的培育,培養實修,悲智具足的人才及因應全化之素養於能力的領導精神。從自心的清淨,進而自度度他,成就眾生也成就自己,一起共同努力,盡責盡分,奉獻自我,消融自我,來發展思維教育及世界的心靈環保。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urn to a new page of life

陳婉芳|學士班一年級

 

Finally, I landed in Taiwan. Having turned to a new page of life after clearing heaps of roadblock in my home town­, I have settled down and fulfilled my fantasy of returning to school after working for a living. Thanks to all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at paved my way. I am glad to be here.  What’s more, in an area that I want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it is my choice; without any parental guidance.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校園之美

面臨要選擇一所理想的學校可以讓自己在修行與學習二方面的提昇,尋問過不少年高臘長的法師,得到的結果便是:法鼓文理學院是我要的學校。

有了個頭緒便開始在網路上去了解該校相關資訊,通過引贊師父介紹一位熱情的學長,準備好相關的資料後,待時間寄出。豈知自己如此幸運,順利被錄取。

抱著滿懷期待、滿腹熱情到學校報到,我真的被學校美如仙的環境所震撼。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釋賢皓|碩士班一年級 中國大陸短期研修法師

 

小時候,媽媽對我說:臺灣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地方,有遼闊的大海,香甜的甘蔗⋯⋯便在我幼小的心靈種下了嚮往的種子;上學了,課本裏說,臺灣是一個寶島,有非常絢麗的自然風光與文化⋯⋯便在我少年的夢想中畫下一道理想的彩虹;長大了,接觸到佛法,結緣到一本《正信的佛教》,我便知道有一位大德,叫嚴法師;出家了,到同學們分享,我便知道有一座莊嚴而現代化的道場,叫法鼓山⋯⋯那顆嚮往的種子便開始發芽、成長⋯⋯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與修心的沃土

釋賢揆|碩士班一年級  中國大陸短期研修法師

 

轉眼間,來到法鼓文理學院參學就快半年了,從7月的炙熱到12月的清涼,也剛好印證了我初來乍到的新鮮興奮到如今適應後的寧靜安詳。當初,抱著對佛教教義的強烈渴求和對法鼓山修行體系的景仰來到這裡,希望能夠提昇自己,自利利他。這裡委實沒讓我失望,甚至不斷讓我體會到驚喜和確幸。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義無反顧  嚮往成真

洪琬雯|博士班一年級

 

在碩士班論文快完成前,我開始思考:接下來我的學習方向是什麼。我對於佛學研究領域十分有興趣,很想繼續往這個方向深入學習。於是請教了碩士班的恩師,他為我分析各個可能的方向,包括就近在中部的學校繼續念博士班。老師提到:在這些方向中,法鼓文理學院從創辦人聖嚴法師開始就對於佛學研究十分重視,創校後秉持著這樣的宗風,也堅持著讓學生能深入佛學領域的研究,對學生有良好的培養與期待,因此一直都是國內佛學研究領域的殿堂。聽完老師的建議,自己再仔細思考之後,雖然選擇來法鼓文理學院讀書,對我而言會是最難、最辛苦的一條路,但還是抱持著嚮往,義無反顧地前行。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人在做的,我來吧!

釋真吉|碩士班一年級

 

自佛世時代,僧眾便身負弘法的責任和義務;在第一次經典結集之後,僧團便有了宣傳佛法和保存經典的使命。因此身為出家眾,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佛法需要由人才得以弘揚,所以在一般的傳統道場裡,通常會藉由講經說法、法會關懷、開示等法務來接引眾生,以達到安定社會人心的功能。而我,始終相信佛法的義理是浩瀚無窮、深廣如大海的,同時也是活潑多元化的,要不,怎麼會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呢?!因此我深深希望佛法可以一直流傳至遙遠的未來。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而來?

盧致新|博士班一年級

 

每當有人問我:「 你為何而來?」那個從心底裡響徹的聲音,總是深深地觸動著我。當這份醇醲的情懷濕潤了眼眶,我一時難以言表,沉靜片刻,我會篤定地回答:「 為了這顆心,為了一個願望!」

文章標籤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學年 佛教學系碩士班一年級釋常平

很多人問我,出家那麼久了,為什麼想再回到學校讀書?為什麼選擇法鼓文理學院?聖嚴師父說:「究竟我們該怎麼活著,才有意義與價值呢?」自己的思考是,這輩子僅餘的時間,我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楔子

早齋後,打電話給法師,那端的法師似乎覺察這端的思考困頓、講話結巴、表達困難,話語中顯得特別慈悲,感到自己的難堪……。

上課中收到同學的催稿e-mail,在驚慌的心情中,看著上課的景象――老師豐厚的學術內涵,熱忱的引領同學思考,同學們饒富興味的回應老師的提問――身處在佛教學系的學術殿堂,回首來時路……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5 Thu 2014 13:48
  • 心得

心得

Chris Rowe

December 2009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LA!

This is it!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be able to do my master’s degree in Buddhist Studies, here in the resourceful DILA. My father could openly attest to this, I am certain.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am a first year student at the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nd Arts.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personal experience as a student at DILA and the reasons why I applied to this school.

            Actually this is my second time studying at this school. I used to be a visiting student when this school was located in Peitou. My first impression of DILA is its dedication to the academic study of Buddhism.  There are a variety of courses offered for students. Professors have studied and gained their degrees from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like Japan, America, Europe, Taiwan, Tibet, India, and Nepal etc. Each professor has his/her unique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studying and teaching Buddhism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approach Buddhist scholarship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these approaches include the traditional skill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Buddhist canon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which refers to Buddhist study and theory today. In those popular courses, students build u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t doctrines and history for study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Other professors also give students insights into the state of current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scholar community worldwide. This trains students to find problems during their study and search for solutions and answers to questions.  For me, these professors are reliable for students in terms of academic study and also willing to help students individually at DILA.

          Another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DILA is language study. To help students read ancient Buddhist texts and modern scholarly papers DILA offers language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Buddhist study, like Japanese, Sanskrit, Pali, and Tibetan.  Every student selects languages according to the field and area they choose. This is very good language training for students who decide to specialize in scholarly Buddhist studies. As I know, Japanese reading is one of the best trainings at DILA. Most students are able to read Japanese Buddhist texts after one year of training. At DILA there are many professors who specialize in one or two languages. To learn languages for Buddhist studies DILA offers a great quality and selection for its students.                

            There is another thing I have to mention about DILA, which is its environment. What makes DILA so unique is its location. DILA is located on a mountain where people are able to see the ocean and hear the sound of the creek along with both sides of the Buddhist Sangha Community and DILA. Yes, the Sangha community is next to DILA. Students are able to experience conventional Buddhist life while they literally study Buddhism at DILA. Buddhism dose not exit in books or classes, is not just what people talk about, it exists in real life. In this way students learn the traditions, cultures, and practices of Buddhism, specially of the Chan school, at DILA. DILA is a relatively small school and everybody almost knows each other. With spiritual inspiration and influence people in the mountain create a quiet and peaceful environment which becomes an outstanding place for students to study Buddhism.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修行」與「佛學研究」

碩士班一年級 釋常光

 

報考碩士班之前,曾在僧團服務一段時間。隨著領職時間的增長,越益感到自己的不足,於是希望在教理與實修方面,有更多的學習與成長,以期增進奉獻能力的深度及廣度。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緬懷哲人「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智諦2014.12.07

三年前的一個因緣,開始"實習"弘法工作時才發現,自己學習與為人講說,是非常不同的。自己學習少了對思考的檢視,腦袋裡就好像裝了一些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但又缺乏實證的觀點;這樣地為人講說,感覺像是望風補影,幸好有如印順長老、聖嚴長老的著作能為參考。從此中才真實感到佛法的浩瀚,實在不是閉門造車可百得一獲的。在這種不足感的驅使下,讓我萌生進修的願望。在台灣雖然不乏宗教學系,另外還有教團的佛學院,但法鼓文理學院的特色是獨具的,這裡不但重視人文科學的方法,研究範圍也非常寬廣,涵蓋了教典的三大系統: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實在是終身學習的寶庫,因此我選擇了法鼓文理學院,作為探求佛法、深入研究的處所。

離開學校多年,如今又重新回到校的課桌上,有共同學習的師友相伴,學習不再是孤獨、枯躁和無趣的差事。人生當中,"學生"是最幸福的時光,相信走過這段人生道路的人,會同意我的想法。這裡的學風自由,但並沒有離開道場的嚴整與肅穆,就如院訓所說「研究和修持」、「道業與學業」並進,不是信戒無基的學習。研究佛法的目的,除了藉由研究來深入經藏的意趣,更是要擔負宏傳佛法之重責,內弘外化,本來就是僧團的責任與傳統。考察兩千五百年的佛教歷史,僧伽基於洞察力、勇氣和信念,發揮創造力,克服了時代的挑戰,他們的成就不只是延續了佛法的傳弘,更發揮了佛法的潛質,創造出炯異於過往的新局,於是佛教有了新生,人類的文明有了新的維度。相反地,當僧伽未能適當地回應這些挑戰時,佛教就衰退、變質。在現代教育普及,講求科學實證的年代,僧伽如何在物質文明發達的現代,提倡佛法超世的精神價值,建設理智健全的精神文明,就是現代僧伽的重要使命。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佛學

學僧:真地

於佛所證,所教之法,信受奉行,稱之為「學佛」,是每一位佛弟子的目標也是本分。「佛學」即佛法或佛教之學,以經典乃至於佛教相關之藝術、文學等為中心所形成之研究學科,可說是佛弟子或非佛教徒之學習標的。

學佛與佛學間是否存在著矛盾,亦或為相輔相成的關係?若說學佛略傾向於實踐佛陀之教導;佛學略偏重於理解佛陀之教義,可說,過於實踐易淪為盲修瞎練;偏於研究則與出離解脫相去甚遠。事實上,從理性思考上,學佛與佛學兩者應如鳥二翼不可偏廢一方。學士班的學習多以老師上課為主,然研究所中的學習,則需要同學主動學習,多數上課時間是由同學們報告互相學習,教授從旁指導。然而,當所花費的精力多著重於學習新語言,以及找資料、分析,寫報告時,於感性的認知上,曾一度迷惘學佛與佛學之間該如何平衡?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 得 介 紹

釋行新

從初出家開始,就看到法鼓文理學院在學術研究方面,已具備之「印度佛學組」、「中國佛學組」、「西藏佛學組」師資陣容,融合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之精華,嘗試開創佛教研修之新典範。又將原有的佛學資訊學程擴大為「佛學資訊組」,以培養佛學數位典藏與知識管理系統人才。同時重視梵、巴、藏之佛典語文的訓練,及加強英、日語之學習,培育佛典翻譯與研究人才;這幾點一直吸引著行新報考貴佛學院的學習期盼。

無奈於常住事務煩重,分不出時間進修,出家十三年,倍感僧人缺乏佛學教育,教理不能深入,外學亦停滯不前,內有現代僧伽的建設壓力、外有附佛外教的挑戰,對世尊託附的僧伽教團,生起護教的責任感;發心研修佛法,一者充實自己佛學知識,在學術的薰陶下不斷進修;二者引領信眾走出「末法」的困境,能為自己也為佛教,在教理論文研究的永續發展盡一些心力。由此之故,報考法鼓文理學院。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中札記               見恒

   時光飛逝,轉眼間已過了四個月山中無甲子的日子,回想起當初還在猶豫要不要繼續深造,內心思索著學術研究與自身修行有何關連?所學能否運用於日常中生活中?…沒想到實際狀況跟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請聽我娓娓道來。

   今日能在此幽雅寧靜的法鼓山學習,是件很幸福的事!清晨鳥語花香,早課後就可以欣賞日出,從大殿往外看過去,一望無際的海洋,令人心曠神怡,沒有人事紛爭,也沒有執事壓力,就是全心全意的讀書,讀累了,就到處走走看看,發現到處都有禪意喔!淙淙溪水聲相伴,小橋、流水、樹木、花草,白鷺鷥…無不是禪!三餐有大寮備好的佳餚,用齋後,還可以正念的散散步,才回得了宿舍,合乎養身之道,飯後千步走,逍遙自在矣哉!

   當初打聽這裡的研究所很重視語言,也是我最恐懼之處,向來沒有語感的我,最怕學習新的語言,沒想到在這短短的兩三個月,我們已學會梵文跟日文,很有成就感,有如魔鬼訓練班,激發潛能。請放心,這兒有一流的師資,保證學得來,日文老師一開始就要我們以參加社團的心情輕鬆學習,就喝著咖啡吃著餅乾撐過來了。在這科技發達的時代,就得學會善用這些資源,我們有位金頭腦的校長和超認真的杜老師,掌握這時代脈絡,細心的教導我們如何使用這些3C產品,有效的規劃整理資料,不再海底撈針,變的很有系統學習。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好的際遇

 

沒料到,自己會再次踏入校園,再續前緣就讀碩士班;更沒料到,在有生之年會到國外深造。。。許多因緣,無法預料,這就是人生的真實寫照!我是馬來西亞人,幾年前在大學末,開始接觸佛法,從此,也與佛法結上不解之緣。。。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