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惠敏法師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一、佛學研究對人生的影響與改變

從佛學研究,讓我可以讓禪定修行、行政服務相輔相成。《成佛之道》描寫禪定的境界:「漸離於分別」,在「知覺」上也逐漸中立,用更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逐漸地「客觀化」。同樣地,「苦樂次第盡」,這時對苦樂能漸捨,也就是趨向不苦不樂的「捨受」,對感受逐漸中立了。

學術研究不就是這種精神嗎?首先你必須過濾過去個人的喜好或感受,以及其他種種先入為主的分別,先以中立、客觀的態度研究它。

馬來西亞竺摩法師曾送給我一幅對聯,上面題字:「學到冷湫湫地,做箇熱烈烈人」。「學到冷湫湫地」,所謂做學問,做學術研究,就是真的「冷湫湫」的,應該控制私人的感情與情緒,不能只顧自己的喜好、厭惡,而無視於任何證據就妄下判斷。它是依法不依人,不管誰說的,只要按照道理及證據,如此如此就是對,或者就是錯。所以這句話就是做學問的態度。其實它也是禪定的心境:「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從此基礎,就比較可以「做箇熱烈烈人」,願意服務大眾。所以,學術研究和禪定、行政服務可以相輔相成。

 

二、所開設的課程之特色

我所開設的課程是「思考與表達」,這也是我的教學基本目標,為了培養「發現」問題與「處理」問題的人才,以自利利人,希望學生養成如理「思惟」與適當「表達」的能力。如同「身、口、意」三業清淨的佛教學習的目標。如理「思惟」是「意業」(思考)清淨,適當「表達」是「口業」(言語)、「身業」(行為)清淨。這也是我在《人生》雜誌315期(200911月)「五段、四句、三支論式」之文章中所論︰教育學生撰寫論文,除了要求「寫」的標準化與創意性之外,時時刻刻、持續性地,在思想上也能「想」好,言語上也能「說」好,行為上也能「做」好,才是教育學生撰寫論文或報告的真諦。

 

三、對有志於佛教學研究者的勉勵與祝福

勉勵大家運用「眾目睽睽」與「世界舞台」情境,讓我們開展普世「覺照」與國際「視野」的眼光。

一般人喜歡「避人耳目」,希望隱藏自己的缺點與過錯,隱瞞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卻常導致自誤誤人。其實,我們個人的「正念力」、「正知力」有限,迷惑的業力無窮,容易腐化墮落,此種案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反之,我們若能將「眾目睽睽」與「世界舞台」情境,導入每天24小時中,讓自己「透明化」,善用眾人的「覺察」力,隨時隨地以「世界」為「舞台」,準備接受所有世人的檢驗與評鑑,如此「借力使力」,容易三業清淨。並且,也隨時隨地以「世界」為「舞台」,準備服務所有世人,容易保持創造價值力,讓創意無限,功德無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