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梅靜軒副教授

 

      編輯同學希望我能為《招生手冊》提供一篇短文,以下就簡要回顧這些年的研究歷程跟大家分享。我在2009年從德國波昂大學取得西藏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中世紀西藏遷識教法的發展。針對噶舉與寧瑪兩大教派中有關於遷識法的重要教說做了文本分析,並且嘗試探究連結遷識法與阿彌陀佛信仰的關鍵。研究結果發現,寧瑪派的一部14世紀伏藏是最早明確地將兩者連結的文獻證據。由桑傑林巴所編輯的遷識教法是同類型文獻中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文本。此後開始關注西藏佛教的身體觀以及身體在實際修行上的重要性。同一年獲得國科會的博士後研究經費,繼續在波昂大學進行一個探討寧瑪派養生修持的博士後計畫。這經驗也成為後來研究佛教醫療的開端。

 

      回台任教後,執行的第一個科技部計畫是有關於西藏的施身供養修行。捨身布施的觀念在大乘經典中被宣揚,並在密續的修法中落實並被推展到極致,成為修行觀想的一部分。透過互文的文本分析,發現同類的語詞、段落也出現在修心法的文本當中。決斷法與修心法在一般的認知中並沒有任何的淵源,然而這個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視野,也讓我開始意識到運用文學分析的角度能夠輔助我們挖掘傳統認知下所無法覺察的教法傳承現象。伏藏文獻的研究方面,嘗試處理《大寶伏藏》大瑜伽文獻中教法段落之間相互引用的現象。《大寶伏藏》數位分析目的在利用數位技術準確快速地偵測出伏藏師個人的作品內部,以及不同世代的伏藏師之間文句互用的現象。此研究的測試結果發現,在數位技術的輔助下這個目標是可達成的。預期將可有系統地解構《大寶伏藏》這套巨著的內容。伏藏師作品之間的交互關係也將能更加清晰。伏藏重啟的意義以及西藏宗教文化遺產的創新與改造也在這個研究透露出了一些端倪。

 

  近年研究環繞著與身體、宗教療癒、禪修相關議題,嘗試由此三大面向來理解西藏佛教所開展出的教義與文化特質。身體雖然是作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卻也是精神的載體與修道的重要工具。不論是在儀式、禪修、利他等各個層面的宗教實踐經驗中,身體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物質性的身體也隨著緣起生滅而生出諸多的病痛、憂愁與苦惱。宗教療癒所涉及的是透過實質痛處的解除來引導修行人步向解脫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