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與「佛學研究」

碩士班一年級 釋常光

 

報考碩士班之前,曾在僧團服務一段時間。隨著領職時間的增長,越益感到自己的不足,於是希望在教理與實修方面,有更多的學習與成長,以期增進奉獻能力的深度及廣度。

筆者在思考修學的方式與型態時,起初是傾向於自修──閉關打坐及教理研讀,而非重視「學術研究」的碩士課程。但,最終卻是選擇看似與學佛「修行」有別的「學術」課程,這是為什麼?筆者的一些思考與心得如下。

 

  1. 1.    佛法的「修行」大別於的佛學的「學術」研究?

我對「學術研究」的印象是「刻板」:總在文字上打轉,甚至過於批判。與佛法的實踐有別。實際上,批判的思維並不牴觸佛法的修行。聞、思、修三學是同等的重要。

 

  1. 2.    培養「自學的能力」

學術課程與自修相比,或許是較為嚴謹的。學校除了提供各類課程,更有師長可作諮詢及指引方向。最重要的,學生可透過課程的訓練──增長自學的能力。如能培養出「自學的能力」,未來無論是自學或與人分享,都是沒問題的。

 

  1. 3.      「學術研究」的基本訓練?

在學校修課幾個月之後,驚訝地了解──老師給予學生的,是研讀佛法的基礎訓練,及「精準」學習的方法。課堂中的主角不全然是授課的老師,更像是學生本身。老師提供的是引導、指引學習的方向,點出一些方法,提醒學生應該審察的地方。依循這些指引,學生學習如何閱讀、解讀及分析問題、如何尋找答案並有次序的整理、如何釐清自己的思維、如何呈現報告並精準的表達等等。

 

  1. 4.    學習的內容與對象?

「學習」不止於書本本身,也來自於師長與同儕。例如:留意老師授課──引導學生的方式、如何給作業、如何與學生互動。而同學作課堂報告時,他如何呈現及整理;回答師長問題時,他如何表達一些概念。

 

  1. 5.    時時處處都是禪修的方所

研究學習的時候,「清楚地接收及辨別訊息,清楚自己所得到的,以及腦子裡產生的概念想法,並且,能清楚地適當回應。在這些過程中,身心還是放鬆的!」能夠如此,可以說「研究學習的本身」,便是禪法的修行,兩相呼應。

 

如是經驗,筆者很開心地理解到佛法的「修行」與「學術研究」不相違背,在在處處都與禪修相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