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哲人「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智諦2014.12.07

三年前的一個因緣,開始"實習"弘法工作時才發現,自己學習與為人講說,是非常不同的。自己學習少了對思考的檢視,腦袋裡就好像裝了一些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但又缺乏實證的觀點;這樣地為人講說,感覺像是望風補影,幸好有如印順長老、聖嚴長老的著作能為參考。從此中才真實感到佛法的浩瀚,實在不是閉門造車可百得一獲的。在這種不足感的驅使下,讓我萌生進修的願望。在台灣雖然不乏宗教學系,另外還有教團的佛學院,但法鼓文理學院的特色是獨具的,這裡不但重視人文科學的方法,研究範圍也非常寬廣,涵蓋了教典的三大系統: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實在是終身學習的寶庫,因此我選擇了法鼓文理學院,作為探求佛法、深入研究的處所。

離開學校多年,如今又重新回到校的課桌上,有共同學習的師友相伴,學習不再是孤獨、枯躁和無趣的差事。人生當中,"學生"是最幸福的時光,相信走過這段人生道路的人,會同意我的想法。這裡的學風自由,但並沒有離開道場的嚴整與肅穆,就如院訓所說「研究和修持」、「道業與學業」並進,不是信戒無基的學習。研究佛法的目的,除了藉由研究來深入經藏的意趣,更是要擔負宏傳佛法之重責,內弘外化,本來就是僧團的責任與傳統。考察兩千五百年的佛教歷史,僧伽基於洞察力、勇氣和信念,發揮創造力,克服了時代的挑戰,他們的成就不只是延續了佛法的傳弘,更發揮了佛法的潛質,創造出炯異於過往的新局,於是佛教有了新生,人類的文明有了新的維度。相反地,當僧伽未能適當地回應這些挑戰時,佛教就衰退、變質。在現代教育普及,講求科學實證的年代,僧伽如何在物質文明發達的現代,提倡佛法超世的精神價值,建設理智健全的精神文明,就是現代僧伽的重要使命。

身為僧伽的一分子,緬懷哲人「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志願,為佛法、僧伽而盡己綿薄之力,在研究、講學、教育的工作中自利利他,並以此為畢生的職志,這是我這這裡學習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