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找到安身立命的起點

翁曉娟|學士班一年級

 

自聽聞點點坊間佛知識後,深感佛法智慧如海,一直想認識多一點。因種種因緣,我報讀了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糸,法鼓文理學院是法鼓山體系內以大學院為方向而興辦的大學教育,所以學校也有行門課程,例如,早課晩課、禪修課和梵唄課等等。時光飛逝,這幾個月的學習不但修正了我那點點坊間的佛知識,更肯定正信佛法的大慈悲大智慧,是今天人心躁動不安的良藥,是世間迷失紛擾的指南針。課內老師的教授非常專業也富啟發性,課外的出坡、論壇講座、學生活動,在在豐富了學校的生活。山之風景、人之風景,處處是玄機,也是修行。

自知非上根器,但願精進,以勤補拙。之前,我一直以為學校課程的「解行並重」是指既有學術課程,也有佛教行門,其後在「大悲心水陸法會」聽聞法師說法,才明白「解」是指聽聞、知道,是從不知到知;而「行」是將已知的方法去實踐、體驗。重點是學習及理解正確的觀念及態度,以正信的方法去實踐。透過勵策精進的「行」,反思「解」的內容,再修正「行」的方法⋯⋯。因為只有「解」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有「行」的工夫,這樣的「解」才會深刻,而持續「解」、「行」並進的功夫後,「行」也會深化,這才是有力量的「解」和「行」。法師句句珠璣,我對「解行並重」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水陸法會期間也是學校的行門課程,我們可自由選擇任何形式的參與。壇場內、壇揚外、出坡等,不但讓我以不同角度去認識法鼓山的水陸法會,而期間聞思修的體會更是無數回的當頭棒喝。

我還想分享「阿含經導讀」課中,老師教授《中阿含·七法品》的《水喻經》,此經敘述佛陀以常臥水中至住岸的七種人,譬喻世間修習持戒、布施、多聞、智慧善法由退轉至不退轉乃至成就四果的七種不同層次之人。我對經文中的「初水喻人」及「二水喻人」感同身受,有時會想如果可以更早接觸佛法便好了,但也明白一切是因緣和合,如果沒有過去種種,便不會有今天求佛法的心。「初水喻人」常臥水中,猶人沒溺,為不善法覆蓋,染污。「第二水喻人 」,出水已還溺,得信善法,後來失信不固。我的家人朋友多不贊成我來讀佛學,認為我沒好好工作賺錢⋯⋯。佛法雖博大精深,但也是此世間安身立命的智慧。我一直反思人生,而其中較深刻的體會是家中至親生病至往生的過程,最教我難過的不是面對「生老病死」,而是看著至親在過程中因五毒而執所受種種身心痛苦,且是變本加厲。「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那天下著毛毛細雨,我站在法鼓山開山紀念館前,念著聖嚴師父的話:「開山的意義,是每個人開自己心中的寶山,就是如何成就智慧、成就慈悲心,來共同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世界,提供和諧、平安、快樂、健康。這個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只要一天有人出生,就有人心中的山要開。因此這個山是無盡藏,是一個開不完的寶山。」心有戚戚焉,如果有更多人可認識佛法便好了。續佛慧命也好,安身立命也好,大地之行,始於足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BCM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