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鼓動 鍾澤豐廣東中山大學碩士二年級交換生
Nov.2012
末學是大陸廣東中山大學來法鼓佛教學院交換學習的碩士研究生,雖不是這裡的正式學員,然而在此受益良多,請允許我在此做一分享。
首先是佛教學院的環境。由於佛教學院是法鼓山的一部份,所以大環境十分的安寧平靜,然而如果因為這份安靜而以為這裡是深山野林則大錯特錯了。學院各方面的設備十分齊全且先進,圖書、電子資訊、投影儀、電腦與無線網路等配備使我為之讚嘆,心裡琢磨著“這條件也太好了”,與此前僧人以及佛學院在我心中的印象簡單純樸的形象大相徑庭。因為據我所知,大陸没有哪所大學可以有如此好的條件(不知道大陸的佛教學院的條件如何)。不過轉念一想,爲了求學求佛道,如果能有更高效率的方法,又何必執著于簡樸呢!
接下來是課堂上的學習氛圍。學院的老師優秀而各有特色,無論學生是屬於以傾聽學習還是以討論發言、以偏學術或者偏信仰為面向的,都可以找到與自己相應的老師。在阿含導論的課上,聽楊郁文老師一連四節課深入淺出的嚴密分析與娓娓道來,頓覺醍醐灌體、法喜充滿。正念學研究課程裡,溫宗堃老師與我們分享將佛法(禪修)與科學結合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我們增長見識的同時體會入世度化的情懷。鄧偉仁老師的漢傳佛教史專題研究,會讓你在許多有意思的問題裡不斷探索,通過與老師同學的討論激發思想的源泉,不斷進步。在中國淨土思想研究和漢傳禪學的課程裡,在果鏡法師的帶領下深入經藏,討論與分享古文佛典中蘊含的無盡意味,旁徵博引以證明自己理解是否正確的同時,對佛法有更深更廣的感悟,而且時常因為課時所限,討論與分享的熱情需要到課後與同學繼續切磋才能得以抒發。而在我們以各種方式學習的時候,校長惠敏法師的教學會讓我們反思,所過掌握原典語言,那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有正確的理解能不能有適當的創新?篇幅與精力所限,我這裡只例舉了幾位老師,其餘的相信同學們進來學習後,對他們這些善知識一定會有所體會與崇敬。
學無止境,在佛教學院的學習遠不止于課上。由課堂學習引發的一些問題,可以讓我們在課餘時間利用圖資館幫忙解疑。而除了這些以“書本”形式出現的學習,我們還可以通過行門課程的實修,從“文字般若”證入“實相般若”。
除了以上提及的兩種學習形式,其實還有第三種,即在日常生活中體會。無論是走路說話吃飯還是出坡,只要能靜下心來,用心體會,就能發現真的無處不是知識,處處都是智慧。法不一定要用嘴說,亦非只有耳朵可聞。置身于法鼓山中,誇張一點說,猶有一種進入西方極樂淨土,一花一草一鳥一獸皆在令法音宣流的感覺。
作為一名交換生,由於不是正式編制的學生,也許在感受上會有不同,比如我感受到的課業壓力沒有正式編制的同學重。然而在我們找這些理由的時候,同樣有法師與同學們以言傳與身教說明,課業也非一定會有壓力,學習能有無盡的快樂。
法鼓山法音鼓動,讓我為之振奮鼓動,也鼓動我起心動念:“可以的話,我來這裡讀博士吧!”
感恩三寶!感恩聖嚴師父!感恩所有成就法鼓山的僧俗四眾!
留言列表